凤凰网:2014年,名流置业正式更名为“美好集团”。当时, 以“名流”为前缀的房地产项目遍布全国各地,为何选择更名?
刘道明:改名的想法与我个人的心路历程分不开。1957年,我出生于湖北洪湖农村,生活艰苦。在部队当兵后,复员到地方。1988年,全国正值下海浪潮,我去到海南追求自己的梦想,开始参与房地产炒作。1994年,随着市场的变化,我毅然北上,在北京做了名流花园项目,开始走向人生的巅峰。2008年,在我50岁之际,我将公司总部从北京迁到武汉,多少掺杂一些告老还乡的情愫。
古称五十岁为知命之年,在我50岁之际,关于名利的追求已经实现。在2008年至2013年间,我没有什么目标,整个企业也处于一种“舒服过日子”的状态,对于产品和服务没有更高的追求。2013年,房地产行业正从黄金时代走向白银时代。我已经感受到这种状态下,企业迟早有一天将出局。所以提出了改革,开始从组织架构、运营理念等进行转变。我不仅要造房子,更要造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。这也是我从追求社会地位到追求社会责任的心态转变。
在进行企业改革的过程中,我们逐步感受到“名流”和“美好”这两个名词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。名流背后赋予了更多“高大上”,追求精英路线的含义。另外,“名流”取自我名字的谐音,象征着我自己的产业,以及对一种高品质的追求,带有很强的个人属性。品牌价值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,“改名”受到了许多员工的质疑,但无法改变我改革的决心。我希望通过改名,让整个企业感受到文化和价值观的变化,带来全新的活力。
房企转型领头人 深耕装配式建筑市场
凤凰网:7月19日,湖北省住建厅厅长李昌海调研湖北省首个高层装配式住宅—名流世家。作为美好集团布局武汉的重要项目,为何选择尝试装配式建筑?
刘道明: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,经历了几个阶段。第一个阶段,改变价值观。第二个阶段,从组织架构以及房地产本身的结构入手。房地产本身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:土地开发、产品和生活服务。传统开发商拿地卖房子的运作手段,太过单一。我们制定了三个发展战略:开发市场化、产品工厂化、服务社会化。在土地开发方面,一方面参与城市旧改,另一方面,做商业土地开发。
我们在产品工厂化方面进行了许多分析研究。国内传统建筑成本高昂,人工费用高、效率低下,与国家提倡的环保节能理念相悖。通过对德国等国内外先进技术的研究,我们发现工厂化住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,并将给国内建筑行业带来大变革。
2013年,我们找到一家国内研究相关技术的企业。这家企业的技术比国外成本更低,而实用性、技术性、安全性更胜一筹。虽然得到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可,但是在推广使用方面得到许多阻碍。经过沟通后,美好集团决定展开合作,并在湖北孝感建立装配式建筑工厂。同年,我们开始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,开发试点装配式项目。项目建设过程中,遇到了许多的问题,美好集团投入大量资金支持,寻求解决方法。随后,又参与了装配式建筑地方标准的编撰,不断推动装配式建筑市场的发展。目前,美好集团是省内唯一一家能够做到33层以上、一百米高全装配建筑的企业,这在国内也是极少的。
相关部门在看到我们的努力后,也推出了政策和文件,推动装配式建筑在省内的普及。工厂化建筑的所有配件都在工厂里做好,再运到工地上进行装配,一栋建筑只需要一台吊车。不仅解决了工地污染、建筑扬尘等问题,还延长了建筑寿命,提高了建筑质量。目前,装配式建筑的成本比传统建造方式高百分之十。希望未来武汉市相关部门在几个方面给予了支持:一是容积率奖励、二是降低销售门槛、三是免除资金监管、四是直接补助。这样算下来,装配式建筑的成本相比于以往更加便宜,使市场快速发展。美好集团也将继续加强投入,深耕装配式建筑市场。我建议在湖北的其他城市,也能够将政策具体化,让装配式建筑得到进一步普及。也希望政府和媒体能够更多的推广装配式建筑,使市场接纳度更高。
“对业主的一辈子负责”
凤凰网:美好集团由传统房地产开发商转型为美好生活集成商,你觉得该如何理解美好集成商这个理念?这个理念如何体现在美好集团的项目运作上?
刘道明:房地产开发主要的目是盖房子,现在更多地注重提供一种生活方式。美好集成商是我们的一个理念,过去只是把房子卖给你,现在把房钥匙交给你之后,我们还“保修”,更注重的是社区设计以及入住后的体验。
第一就是尽量完善生活配套。第二是生活设计,我们将汽车4S店的理念引入,在社区入口或是最便利的地方设置服务站,提供一站式服务,这里包含所有的生活所需。根据不同的规模不同地区的情况,配置也不一样,比如便利店、洗衣、食堂等等。第三我们去采购物美价廉的东西提供给住户,包括安全可靠的食品和生活用品等。
例如,美好社区开设了四点半学堂和老年人食堂。小孩一般四点半放学,但家长还没有下班。孩子们来到四点半学堂,会有志愿者来辅导学习。在社区老年食堂里,老人们十块钱可以吃一天,早餐两块钱,中餐晚餐都四块钱,既安全又卫生。同时,我们还提供管家式的服务,就是什么事情直接找管家就够了。我们不是以赚钱为目的,是保证他们的生活绿色健康。“一个人一个地方一辈子”,你来到这个地方,我们就要对你的一辈子负责。
创新社区志愿者模式 解决老年化问题
凤凰网:您刚刚提到美好社区,也提到美好社区志愿者。近年来,美好集团大力度推广志愿者服务,将服务前置销售后置引起业内关注。美好志愿者是一种怎样的服务模式?为什么在社区里推广志愿者?美好志愿者在全国以及武汉的发展状况如何?
刘道明:社区文化很重要,一个社区要真正有好的配套和服务,必须要大家都要参与进来。我们理念就是让业主成为享受者和管理者。当他们成为真正主人的时候,就能共建美好家园,共创美好生活。
发展社区服务理念,与我自己的转型有很大关系。在我的人生取得很多成功的时候。曾经的梦想基本实现了,但有一件我想了很久还没有做成的事。在我读书的时候,陶渊明描绘的一种美好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我想去探索一下,在我们的美好社区用一种价值观来引导大家,成为一种理想的美好家园。这个事情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,要大家一起共创美好生活,让这个社区成为长者的天堂、孩子的乐园、奋斗者的港湾。
目前,经过一段时间的组织,志愿者人数已经比较稳定,参与度也很高。一个是有义务巡逻队,传统的保安多靠年轻人,他们有家庭又有生活的压力,加上收入本身也不太高,所以稳定性也不强。当时,我们正在把退休在家的老人组织起来参与一些社区活动,便有了成立一个义务巡逻队的社区,碰到什么事的话我们可以去帮一下。
在健康方面,美好社区成立了一个义务健康咨询室,退休和兼职的医生有时间就过来帮我们做一些体检的工作。很多老年人不一定有很重的病,但因为心理原因,总是选择去医院,面临着排队等难题。在义务健康咨询室进行初步检查,他们的心理得到很大的安慰。我们还对每一个来诊的人建立了档案。另外,还可以得到一些心理咨询。社区里面还有几十个不同的社群:舞蹈队、合唱团、乐队等,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,生活在这里非常开心。
用公益心做企业 大力支持慈善事业
凤凰网:近年来,您多次以个人或企业名义向社会慈善机构进行捐赠。有消息称,您准备将自己大多数财产捐赠给美好志愿者基金会,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?
刘道明:一个人的生命是有周期的,不管你活到八岁还是一百岁,最后都要面对死亡。我想的是怎样可以把财产变得更有价值,让更多人享受到你的思想和精神。小时候,我母亲就说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,“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。”当我的孩子也有正确财富观的时候,就可以自食其力养活自己。
实际上,我们自己是有多大的本事呢?过去,我还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成功的人,当我慢慢的去学习,更多的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,成功只是这个时代给你的机会。既然是来源于社会,那你就多做一点回馈于社会的事情。社区志愿者就是为了服务社区,让企业品牌慢慢的服务社会化,不仅是为了企业发展,也是为了让更多人能享受到这个服务。免费的推广到其他的社区去,志愿者服务就推广到其他的社区去,而这是需要经费的,用上市公司的钱肯定不行,那我就把自己的资产捐给这个基金会。
社会矛盾在社区,社区矛盾在家庭。社区里有很多的老年人都是没人管的,是一个弱势群体。我们国家物质发展以后,老年人寿命都很长,但是退休以后没事可干。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参与一些社区管理。生活的很幸福,也不会给社会添负担。自己组织起来,让他们老有所为、老有所乐。把个人的资产回馈于社会,当我们这一批人退下的时候,还能给社会做点贡献,就是这个简单的想法。
“老领导”的学习经:情怀创造价值
凤凰网:您之前曾表示,近几年选择深耕武汉房地产市场。未来五年,对于美好集团的发展有哪些其他的规划和设想?
刘道明:把这些年自己积累的知识财富变得更有价值一点,慢慢的向更有成就的人去学习。华为强调的是基层员工要有成就感,高层要有使命感,你能感觉到他思考的问题是与社会紧紧相关的。大家都在使用滴滴打车,通过交流,我发现他们是理想主义者,让中国人出行更方便,不是简单的为了赚钱。拥有这种理想情怀,他们才能做出更有价值的东西。
未来评判美好集团的发展标准,是以企业做的事情对社会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。不赚钱的企业是不可能存在的,需要用经济手段来推动社会进步。做的事情还是在房地产这个纬度,一做城市的开发,工厂化就对行业有巨大的影响;二做服务社会化,呈现一个完美的生活平台,并推广出去。从开发到产品的建设,我们集团可能在未来发展中,通过服务社会化变成一个巨大的服务性企业。